北京学校稳步推进“双减”工作全面落地
作业少了,辅导班停了,课后活动丰富了……“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学生和学校带来了不少新气象。在贯彻落实“双减”工作的过程中,不同于其他学校在文件颁布之后才开始研究落实方案,北京学校从建校初就执行“8:20上课,17:30放学”的作息时间,全面开展课后社团、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在“双减”路上先行先试,积累了较好的工作基础,总结了一系列做法和经验。近期,学校严格落实市教委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深化举措,稳扎稳打,让“双减”踏踏实实落地。
一、成立领导小组,强化制度保障
北京学校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书记、校长任组长,执行校长任副组长,其他副校长任组员,并在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全面指导开展“双减”工作。
在认真学习中央和北京市文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校出台了《北京学校关于落实“五项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北京学校作业管理制度》等文件规定,为“双减”工作在学校全面扎实铺开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开学第一天学校就召开专题会,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关于“双减”的文件精神和新要求、新规定,研究部署相关工作。组织教研组长以上教师集体观看李奕书记《以“双减”工作为核心推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宣讲会,分组召开教学研讨会,推进各项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严格落实。
二、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程设计上,北京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科学管理、平等对待每个学科,不随意增减课时或调课,维护了课表的严肃性。
在教材使用方面,以《通州区教材委员会成立方案》《通州区中小学教材及教辅材料管理办法》《通州区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管理办法》《通州区中小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通州区中小学课程实施方案备案与审查制度》为指导,落实国家课程教材规范选用、使用。
在课堂教学方面,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其他年级按教学进度计划开展教学,严禁违反教学计划赶进度、增难度。同时,狠抓教学常规,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规范教学设计,确保教学环节完整。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大单元备课,整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前测,掌握学情,并据此进行课堂教学调整。进一步落实干部教师听评课制度,实行“听推门课”,校领导和教研组长及时了解新教师和年轻教师授课情况,按照“双减”要求及时指导修正。
三、统筹作业管理,减轻作业负担
建立作业统筹机制,对班级、年级各学科作业进行公开,确保师生人人可见。规范作业日常管理,加强作业设计指导,作业必须在课内布置,教师全批全改、及时反馈。本学期以来,部分学科大胆尝试对全体学生都熟练掌握的教学内容作业进行删减,切实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严格执行不得让家长批改作业,不得下发答案由学生自行批改等要求。
四、丰富课后服务供给,满足学生家长需求
北京学校自2020年正式运转以来,坚持开展课后服务。为满足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需求,学校制定了具体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和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每天下午4:00至5:30甚至更晚,学校组织优秀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业答疑和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升学习精度。同时开设106个兴趣社团课程,涵盖科普、体育、艺术、劳动、阅读等多领域,其中包括培养航空航天志向的蓝天社团和天文社团,奥运项目相关的冰壶、攀岩、街舞社团等,覆盖了小学部所有学生,真正做到了尽可能在校内解决学生和家长的一切需求,让家长充分信任学校,不再转而寻求校外的“另类供给”。
五、统筹资源,建立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
北京学校注重加强同兄弟学校、首都高校、科技馆、博物馆、科研院所、艺术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等机构单位的沟通联络,以送课入校、组织学生参观体验、联合策划举办活动等形式,深入开展合作并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将校外资源盘活用好,实现资源共享。目前,我校已与北京市少年宫、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环球时报等单位建立联系并开展合作,组织开展了北科院“科普进校园”系列展览和体验活动、“敬畏自然,保护生命”北京麋鹿苑主题研学、“借鉴环球视角,弘扬爱国主义”《环球时报》公益宣讲、赴中央美院红色1+1联学联建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引入校外资源,为校内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经验借鉴,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适合个体发展的成长路径和平台。
供稿:李佳
图片:胡晓征、白月梅等
核发:刘锦震、徐良云
北京学校宣传号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