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小初高语文贯通教研——以 “经验本位” 破题,以 “任务群” 架桥

2025-09-23

2025 年 9 月 17 日下午,为破解小初高语文教学衔接壁垒、落实 2022 年版语文课标育人要求,北京学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为北京学校与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全体语文教师带来《语文课程内容的变革》主题讲座,为跨学段语文贯通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引。

1.jpg

01讲座核心内容解读

讲座以语文课程变革历程为切入点,梳理了从 1963 年《语文教学大纲》确立 “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的知识体系,到2001年强调活动板块、2010年及2022 年推进综合化的发展脉络,指出当前课程已完成从知识本位、活动本位向经验本位的深刻转型。

2.jpg

在此基础上,吴教授深入解读 2022 年版语文课标精髓,明确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需通过真实语言情境中的实践逐步建构。

然后,吴教授围绕“学习任务群”这一课程组织核心,详细解读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六大任务群的内涵,强调其需具备一致性、完整性与丰富性,是贯通各学段语文经验的“学习阶梯”。

她还以思辨性阅读教学为例,示范如何在不同学段落实能力进阶培养,进一步阐明学段贯通教学的逻辑——从小学的情境体验到高中的深度探究,需依托任务群推动语文经验的持续生长。

02互动研讨与现场反馈



讲座过后,吴教授与教师们进行答疑交流,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给予耐心指导。



此次讲座不仅厘清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转型逻辑,更搭建了“课标理念 — 学段衔接 — 课堂实践”的落地路径。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学习任务群”为抓手,推动小初高语文经验的连贯生长,让核心素养培育真正贯穿育人全过程。

7.jpg

03部分教师培训感悟

听了吴老师的讲座,我马上想到明天课堂的教学设计如何修订完善。我已经有计划地让学生定期搜集新闻素材,让他们尝试选取,分析,并尝试应用在作文中。但我还没来得及带他们梳理和深入思考。吴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带领他们更完整的体验全过程经验,也带领他们挖掘思考素材的内涵和多种呈现方式。高中语文的学科育人目标虽然比之小学和初中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其核心的理念和教育思路是贯通的。对完整和丰富的追求也应该是更上一层楼的。

                            ——王剑

(高中)

非常有幸能够聆听吴欣歆教授关于语文课程内容变革的讲座,令我如沐春风、深受启发。吴教授提出“未来将是以经验为载体的语文”,这一观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促使我开始深入思考语文学习任务群与语文经验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践行。例如,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中,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辨析语言现象,并将其运用规律迁移至真实语境;而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联结生活体验、认知角度与语言经验,实现意义的重构与生成。这些具体的实践路径,正是以素养为导向、以语文经验为载体的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此次讲座让我更加明确,语文教学不应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砌,而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经验的整体性建构与生长,助力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整体提升。

                                ——石兆婧

(高中)

吴欣歆教授结合《鲁滨逊漂流记》的具体例子,为我们深度解读思辩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让我认识到重构认知图式修正自己观点的重要性,为我们设计思辨性阅读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帮助。

                         ——易江南

(初中)

吴老师的讲座如拨云见日,让我深刻理解了新课标的内涵。她阐释的“从语感到语理”的路径,精准揭示了课本编排的逻辑不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引导学生在鲜活的语言材料中发现规律,最终走向深度语言实践。这让我明确,语文教学的核心是点燃思维,让素养在探究与运用中自然生长。

                         ——穆雅丽

(小学)

听了吴老师的讲座,我感受到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锚点,重构小学语文教学逻辑。其打破传统知识线性传授模式,借任务群搭建素养培育场域,推动跨学科融合与真实情境建构。这要求教师从“教课文”转向“育全人”,在单元整体设计与过程性评价中,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素养的协同滋养,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长效发展奠基。

                             ——梁晨

(小学)


北京学校
京ICP备190312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