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新疆和田研学行 ——北京学校师生赴和田开启京和青少年融情之旅

2024-08-09

2024年7月28日-8月3日,在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的支持下,北京学校40名师生共赴和田,参加2024年和田地区京和青少年融情交流营,开展丰富的参观学习、文化探索、融情交流和思政课堂等活动。期间,师生们参观了和田地区多个纪念馆和博物馆,深入了解和田地区的悠久历史和风土人情,亲身体验和田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手工艺,师生们与当地青少年学生开展交流互动,增进对彼此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活动中的思政课堂进一步帮助师生们了解了北京援疆的历程和意义,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和田1.jpeg

1 参观学习

交流营期间,北京学校师生开展了一系列参观学习活动。例如,参观了沙海老兵纪念馆,了解了那些曾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守卫边疆的老兵们的艰苦工作及他们为保卫边疆做出的贡献;参观了王蔚同志纪念馆,深入了解王蔚同志为和田地区水利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对改善当地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参观了和田地区博物馆,了解了和田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包括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以及当地的文化艺术。师生们也参观了核桃王公园、十里葡萄长廊、无花果王景区,感受和田地区“一廊两王”的魅力。

和田2.jpeg

2 文化探索

交流营期间,北京学校师生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活动,开启了一场深刻而难忘的文化探索之旅。前往墨玉县恰克其镇桑皮纸制作坊,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的制作流程,并亲手尝试制作;前往昆仑古事馆、玉石雕刻学校,深入学习了解和田厚重的玉石文化;前往纳克西湾地毯厂和吉亚乡艾德莱斯丝绸厂,参观艾德来斯丝绸和手工地毯的制作过程,了解和田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还有幸观看了以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为题材创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在欣赏到高水平艺术表演的同时,更是被剧中传递出的对和平、友谊与繁荣的向往所感染。一系列丰富的参观体验活动,师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深刻体会到了和田地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这样的亲身体验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也为未来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和田3.jpeg

3 融情交流

北京学校学生与和田当地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交流互动。他们一起同画一幅画,用画笔勾勒出心中的美好;同唱一首歌,歌声中传递出彼此的友谊和欢乐;他们一起游览了团城,参观了当地的商铺,互相分享着各自的故事和经历,在游戏、绘画和唱歌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增进友谊。师生们抵达和田地区稻香村,参观了和田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在这里,孩子们再次拿起画笔,共同绘制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并且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用舞蹈表达对未来的憧憬。通过这次融情交流活动,学生们不仅收获了友谊和欢乐,也更加坚定了为和田地区乡村青少年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决心。

和田4.jpeg

4 思政课堂

思政课堂是此次交流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师生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国家援疆政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与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宝贵机会。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师生们认真聆听了北京援疆历程,深入了解了援疆工作的重要性和取得的显著成效。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大家深刻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学生门以画笔为媒介,将自己对援疆工作的理解和感悟以及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绘制在墙面上。一幅幅色彩斑斓、充满创意的涂鸦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们的艺术才华,更传递出了对援疆事业和民族团结的坚定支持。

和田1.jpeg

5 学生感悟

通过一周的学习交流,我充分了解到红色基因是如何在和田这片辽阔美丽的土地上代代相传。

在四十七团沙海老兵纪念馆,我们了解到老兵们历时18天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胜利解放和田的革命历史。解放后,他们又扛起锄头,垦荒造田在沙海中创造绿色奇迹。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壮阔史诗使我深为感动。

在王蔚纪念馆,我们了解学习了王蔚同志将一生奉献给水利建设的故事。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带领同志们修建了五十八座半水库,造福万家老百姓。他在临终前仍然牵挂着尚未建成的乌鲁瓦提水库,这样的精神令人动容。

在援疆指挥部,我们同样看到更多的共产党员为了和田地区经济建设与医疗、教育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至今为止,共有11批北京援疆干部、教师、医生来到和田艰苦奋斗、深深扎根于沙海之中。

七十多年的奋斗历程波澜壮阔、筚路蓝缕,长在新时代春风下的我们定要接过接力棒,像一代又一代前辈们那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首善,实干,团结,奉献"的北京援疆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为此作小诗一首。

石榴花前笑语扬,胡杨树下欢歌唱。

丝路昔日文脉泱,大漠今朝春意盎。

青春峥嵘廿八载,团结奉献焕荣光。

京和友谊万古青,民族精神千秋长。

                                                               初二年级 朱紫墨


本次融情交流营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新疆的历史文化。

新疆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汉朝以来,新疆这片广袤的大地便纳入了华夏版图。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民族通过长期的交流,最终孕育出了新疆独特的文化,书写了新疆的辉煌历史。

参观和田博物馆后,我沉浸式了解了新疆的历史,也认识到了西域各国与中原的关系以及各个王国独特的风情。在学习和体验桑皮纸的制作流程后,我也感受到了先民的智慧,新疆手工业的发达及其文化的魅力,通过聆听桑皮纸传承的故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新疆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早在汉代,张骞便用双脚踏出了沟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加强了西域各国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与往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我们在古人的足迹上用全新的方式将丝绸之路变为一带一路,促进了世界的交流与往来。而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中转枢纽,也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担负起国家和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听党话,跟党走。保护传承和发扬新疆的传统文化,为一带一路的发展和新疆历史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二年级 邓浩翔


本次融情交流营活动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各民族大交融。  

在观看与西汉尼雅遗址发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相关的《五星出东方》舞剧时,激动与震撼从我心中漾出。这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遇难与营救,却因民族而不再普通。在其中,织锦护臂的主人西汉将军“奉”是汉族人,他们的原敌匈奴是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所在的位置是丝绸之路上各民族的交汇处;而正是精绝国,也就是和田地区民丰县内的人民的热情招待,让这多样的民族成为了朋友,他们已把对方视为亲人,这就是民族与民族之间交融的大爱。 

现在的和田地区,有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22个民族,我们的指导员马老师便是东乡族的一员,但我们并未因为民族的差异而有隔阂,在经历短暂的见面相识阶段后,很快形成了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充满关怀与友爱的团队。同时,在这几次的京和青少年交流中,我们也积极展示了各民族的特色,通过“你说我猜”互相了解了对方民族的美食、习俗;共绘一幅画、共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我们展现了北京青少年良好的精神风貌,看到了大美和田的友善氛围、热情待客,与和田朋友增进了深厚的友谊。 

一份友谊,一生使命。喀拉喀什河,这条流淌了数年的和田母亲河,将这里的22个少数民族召到广大的中华大地,把中华多元的民族汇聚。让我们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将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的使命担当在肩,让“京和一家亲”的友谊种子薪火相传,代代生辉。

                                                               初一年级 闫嘉桐


在这段时间的研学生活中,通过我们的所见所闻,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在参观王蔚纪念馆中,我才知道几十年前的新疆,一片荒芜。那时的新疆,农业技术落后,水资源匮乏而且水质不好,更是没有高大的楼房。那时的人们吃不好,喝不好,甚至还会出现大脖子病。他们的生活简直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建设新疆,改善人民生活成为非常重要而艰巨的问题。

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的幸福生活放在首位,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带领新疆人员克服自然条件的艰难,突破技术上的阻碍,将如今的新疆建设成了这般美丽的模样。现在的新疆有团城这样充满古色古香的景点,有高大明亮的教育基地,让孩子能系统学习一技之长,还建设了许多博物馆,既丰富老百姓精神生活,也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遍地都结出夏合勒克庄园里那样的丰硕庄稼,让当地乡亲能喝上清澈的水,住上暖和的房子。

发生在这里一桩桩感人事迹和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体现了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我们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好好学习,增长本领,长大以后尽自己所能建设祖国,服务人民。

                                                               初一年级 黎楚坤


迎着日出,飞越雪山,沙漠与戈壁,我跟随着老师同学们的脚步来到了和田。有幸去了解这个“温润如玉”而又历史悠久的城市。

和田,这片镶嵌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绿洲,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笔触,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从满是年代气息的大门走进夏合勒克庄园,好似穿越进了另一个世界,小路旁迎接我们的是五颜六色花朵和为我们遮蔽阳光的绿树,真可谓是“夏日淡淡花满园,草木葱茏绿无边”。

走进团城的街巷,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造型精美的建筑错落有致,墙壁上精美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人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街头巷尾,商贩们热情地招揽着顾客,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干果和美食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

来到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我仿佛看到了王维诗中的“大漠孤烟”,滑沙时我体验到了沙海如波,滚滚而来。但在游艇上又是另一番体验,沙漠地带的干燥气息仿佛也烟消云散,只有水花飞溅。

昆仑古事馆的游览,使我为古人的智慧而惊叹,他们把玉石利用到极致,把坚硬的玉石磨出刃,用在生产生活当中。

我们也与当地的学生进行了交流学习,我们共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一起做游戏、画画……大家的欢笑声至今仍在耳旁萦绕。

和田,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此,战斗渠的修建过程也引人深思。策勒县历来“沙进人退”,“风吹城跑”。上世纪60年代起,策勒县跨越30年,历经三代人在茫茫戈壁中打通了一条绿洲大动脉一一战斗渠,将沉睡千年的荒漠变为绿洲热土。建设战斗渠的过程是艰辛的,砌筑渠道的石块,是工人们一步一步从戈壁滩背回来的,他们没有地图和经纬仪,也没有可参照的水文资料,近百公里的河段,他们只能根据努尔河历年洪水留下的印记,沿着河床用石块,红柳枝,芦苇做标志,他们就这么一步步反复测量了五次,最终确定了一条,既短又直的渠线。即使建造渠首的工作量巨大,但工人们每人每天却只有三缸子水和三个馕,饭都是用脏水做的。64位民工先后牺牲在战斗渠工地上,其中有17人连名字都没能留下。69位英模,他们有的是干部,有的是农民,他们的英雄事迹定会被永远铭记。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连续作战的精神使人动容。“战斗渠是策勒各族人民心血的共同结晶,是全疆水利建设史上罕见的奇迹渠,是策勒人民艰苦创业的历史丰碑。”

和田,你给我无尽的异域风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把这份独特的体验与宝贵的回忆带回北京。愿未来我也可以为你的建设贡献力量。

                                                              初一年级  顾宇馨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季节,我有幸踏上了前往和田的研学之旅。这片位于新疆南部的广袤大地,神秘而美丽,如同一个蕴藏着无尽宝藏的宝盒,带给我惊喜和感动。

和田拥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我踏上这片土地,仿佛走进了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文化与自然共生的奇妙世界。那广袤无垠的沙漠,起伏连绵的沙丘,无一不展现着沙漠的壮阔。当我站在沙漠之中,感受着沙子的轻抚,心中涌起一股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走进团城,街巷如同古老岁月的脉络,蜿蜒伸展,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土黄色的建筑错落有致,独具一格的门窗雕琢精美,仿佛是历史的画笔在岁月的画布上留下的细腻笔触。

然而,和田的魅力不仅在于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风光,更在于其历史的厚重。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令人叹为观止。古老的丝绸之路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些历经沧桑的遗址和文物,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辉煌。在体验桑皮纸制作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艰辛。在参观艾德莱斯绸与纳克西湾地毯厂时,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据介绍人讲述,原先家家户户都会做这些,可现在愿意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车间中坐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传承者面临着诸多挑战,让这份传承显得尤为不易。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承担起学习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与当地小朋友的交流中,我更是被他们的淳朴、善良、热情所打动。我发现他们虽然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却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让我深受触动。通过与他们的互动,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友谊。我相信,这份珍贵的友谊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离开时,和田这片神奇的土地,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感悟和收获,继续前行,努力让自己的人生之旅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这次和田研学之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旅程。它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使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让我明白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更让我学会了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六年级  于春瑶


北京学校.jpeg

北京学校
京ICP备190312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