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心理奥秘 筑课程新篇—北京学校与人大附中通州校区联合召开2025年春季学期教科研年会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深度推进学校课程建设迈向新高度,2025年2月13日下午,北京学校与人大附中通州校区联合召开2025年春季学期教科研年会,邀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研与咨询中心主任陈华、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中心主任王凯两位行业资深专家,为两校教师带来精彩讲座。北京学校党委书记刘锦震、副校长程岚、臧春梅、王胜忠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党委书记、执行校长徐良云主持。
陈华主任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了解学生,了解自己”为主题,深入探讨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独特性,提出了多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为现场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陈华主任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具备“自我觉察”,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在复杂的成长环境中成为具有爱与影响力的导师,引导学生实现心理与情感的健康发展。
王凯主任的报告主题是“面向新时代的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他强调,学校应通过课程重构与教学变革,推动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在课程重构方面,要高质量推进“课程实体”建设,确保其科学性、一致性和实效性;要构建学科课程群与综合课程群,实现育人要素的有机融合;要打造优质、特色鲜明且不断发展的课程,以提升学校课程的育人品质。在教学变革方面,教师应深入研究教与学的机制,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和课程群建设,有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徐良云校长在总结中指出,教育改革和课程教学的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将本次报告中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内化于心,紧密结合学科的独特性,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与创新,深度融入并推动教育改革,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为培育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全力以赴,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老师们在聆听讲座后深受启发,收获颇丰,反响热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学习心得吧!
李淑娴:听完陈主任的讲座,我学习到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学知识,了解了青少年在认知、情感、交友方面的特点。我更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加强相关心理知识的学习,更好把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更好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正如陈主任所言“做学生人生中的那个有爱、有影响力的导师”,给了我极大的激励和启示。
陈露露:陈华老师的《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讲座如同一场及时雨,为教育者与青少年沟通的迷雾拨开了一道光。陈老师用丰富的理论拆解学生青春期的矛盾,揭示出学生看似叛逆的行为背后,实则是安全需求与独立意识的双重博弈。这提醒我们,教育者既要成为稳定的“安全基地”,也要在引导中保持适度边界感,正如讲座中强调的“用专业理解替代主观偏见”。结语“做有爱且有影响力的导师”道破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影响力,源自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的交织,只有用发展性眼光包容试错的过程,才能让教育真正抵达心灵,成为照亮学生前行之路的星辰。
周雪芹:"父母是弓,孩子是箭",陈华老师引用漫画家蔡志忠养育女儿的案例,告诉我们,作为师长我们不能总是要求孩子,而应该帮助孩子完成他的梦想。这与学校让我们学习的《教室里的正向行为支持》这本书中的核心观点不谋而合。我们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班级常规活动以及班级物理环境的优化,促进学生的成功。学生在取得成功的同时,能够体会到价值感和愉悦感,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自主自愿地完成学习任务。作为一名五年级的班主任,今天学习了陈华老师的《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我再一次认识到,小学高年级孩子正处于青少年的初期,我们要做好孩子的副驾驶,帮助孩子做好自己学习路上的掌舵人,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与尊重。
李桑田:当今,教育迎来多元叠加改革时代,新课程形态已崭露头角,教育工作者要重新梳理课程的基本结构,重新思考课程中的学科逻辑。王凯主任强调了在课程设置上,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孤立教学,而是强调跨学科融合。这让我联想到日常教学中,孩子们面对真实世界的问题时,往往需要调动多学科知识才能解决。跨学科融合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这种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在未来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可与语文融合,借文学作品深化品德认知;和美术结合,以绘画展现法治场景;同体育联动,借团队活动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多元跨学科融合,丰富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信月:今天有幸聆听了王凯主任关于《面向新时代的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讲座,王主任从时代背景、课程重构、教学变革三个维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令我受益匪浅。课程是教育的核心,王主任强调,新时代的课程改革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开放、融合、创新的教育生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意识到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总之,王凯主任的讲座高屋建瓴,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将认真学习和领会讲座精神,并将其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为首都基础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小年:王凯主任的讲座给深陷课程建设迷茫期的我指明了方向:2025年何为特色课程?如何寻找核心素养的落实突破口?充分依托所在学校的优势,对学科进行多元解读和重构,从“学科”到“每堂课”的简化、从“每堂课”到“学科课程”的还原,形成可教、可学、可测的高质量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