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持续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研究——北京学校承办通州区小学数学四年级研讨活动

2025-05-12

为充分发挥区域教研引领作用,深化数学课程改革创新,2025年5月9日上午,北京学校四年级数学备课组承办了通州区教学研讨活动,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单元整体教学,推动区域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研修员林蕊馨主任现场指导,北京学校教务处副主任陈千举、全区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参加。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课例展示


第一节课由我校杨雪老师执教《植树问题》。杨雪老师以“植树节”为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认识“间隔”概念。随后抛出核心问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侧植树,两端都栽,每隔4米种一棵,共需多少棵树?”巧妙利用课堂生成的错例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她首先组织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验证结果,借助几何直观揭示了两端植树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运用一一对应思想阐释数学原理。通过经历“猜想-验证-探究道理”的完整研究过程,让学生明晰算式的实际意义,有效建构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随后对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促使学生在举一反三中深化模型理解,切身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1.jpg


第二节课由郭晓晓老师执教《植树问题二》。通过复习唤醒学生对旧模型“间隔数+1=棵数”的回忆,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本节课学习做铺垫。随后,她出示新问题情境,引出“两端都不种”和“一端种、一端不种”两种情况,组织学生自主探索,通过画图、算一算等方法研究这两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深化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感悟三种情况的联系。拓展应用环节,她带领学生体会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理解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规律。整节课,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悟模型的普适性,促使其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2.jpg


第二环节:单元说课


课例结束后,王艳老师以《探秘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为主题,聚焦北京版《解决问题》单元,依据新课标要求,明确了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她对比了北京版与人教版教材的差异,同时基于学情前测情况,提出了几何直观探秘规律、构建模型的教学思路。王老师简要介绍了两节课的设计思路和意图,强调通过操作、画图等活动探究规律,建立模型的重要性,总结了两节课的思路和亮点,为在场教师提供了教学借鉴。


3.jpg


第三环节:集体议课、评课


老师们围绕着本次研讨的主题,相互分享收获,交流心得,各抒己见,提出了更加细致、专业的思考和建议。


4.jpg


林蕊馨主任作总结。她指出,课程中要关注孩子解决问题的路径及结果背后的想法,同时需重视孩子的表达,允许不同结果的发生,关注不同结果出现的理由。要注重基本数量关系,从识别情景、理解题意开始,通过画图表征关联信息,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根据表征的信息分析解答,抽象出一般模型,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共性。要结合拓展题目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要设计开放任务和大空间,给予学生开放的思考与交流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5.jpg


教无止境,研无终点。研前有深思,研中有火花,研后有新悟。此次研修活动为教师们铺设了一条相互学习、共同探索、携手提升的成长之路。


北京学校.jpg


北京学校
京ICP备190312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