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O JIAN・运河:北京学校创新跨学段跨学科思政教育
2025 年 5 月 9 日,在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指导下,作为“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基地校的北京学校,联合北京物资学院成功组织“大中小学同上一节课:《QIAO JIAN・运河 —— 瞧见 桥建 桥见》跨学科大思政课程展示活动”,充分展示“运河思政”品牌课程创新成果。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原书记李子恒,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课程二室主任江峰,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张建宝、大思政课创新实践中心副主任李兰芳,通州区教委小教科科长翟柳英,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副院长张会清、第五党支部书记思政学术学部顾问徐静,北京学校副校长程岚、臧春梅、科研处副主任宋茂萃出席活动。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思政学术学部、自然与科学学术学部、体育与艺术学术学部部分研修员,以及通州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校负责领导和通州区中小学思政、物理、科学、美术学科的教师代表们通过线下与线上结合方式参与活动。
第一阶段:分会场课例展示,学段学科特色尽显
活动设置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分会场,分别展示各学段的《QIAO JIAN·运河》跨学科课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育需求。
小学会场由思政教师谷香吟、科学教师高佳颖、美术教师王梓宁三位教师协同授课。课程以“改造或新建家乡六环外运河桥梁”这一任务驱动,引发学生们化身工程师、艺术家、解说员,在创意设计与协作实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桥梁设计中实用性、美观性与文化性的完美融合,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参与家乡建设的责任感。
初中会场由思政教师王宗瑜、物理教师杨茜惠协同授课。思政课聚焦桥梁的社会价值分析,物理课解析桥梁的力学原理,最终以“五河交汇桥梁设计”作为综合性实践任务,融合美学、工程、生态等多维度知识,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体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高中会场由思政教师杜英慧与物理教师杨璐协同授课。思政课深入探讨古今桥梁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物理课则探究桥梁工程中的共振风险与抗振智慧。两个学科以桥为媒介,实现文理融通,以问题为链条,巧妙贯穿理论与实践的边界。
第二阶段:主会场交流汇报,共话思政教育发展
《QIAO JIAN·运河》课程整体设计思路是以运河上的桥梁为“物质载体—实践纽带—精神符号”,通过“瞧见 桥建 桥见”三个课程板块,构建起“文化感知—实践创新—价值认同”的大思政育人过程。北京学校小学道法教师谷香吟、初中道法教师耿海利、高中思政教师郭鸿玮、北京物资学院思政教师李兰芳分别就各自学段课程进行详细介绍,清晰呈现了大中小学四个学段课程内容的梯度进阶。
在沙龙研讨环节,参与课程指导的区研修员与专家积极互动,就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展开热烈讨论。李子恒书记、江峰主任、张建宝书记就跨学科教学、课程设计以及大中小学如何实现科学进阶等问题分享见解,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动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意义,为后续课程的优化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京学校副校长程岚在汇报交流中指出,学校通过全学科融合打造 “运河 +” 课程群,充分挖掘运河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如 “用英语讲好大运河故事”“博物馆第一课:大运河与北京城” 等。而《QIAO JIAN・运河》跨学段跨学科融合课程的推出,更是学校 “运河思政” 品牌课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彰显了学校在思政教育创新道路上的坚定决心和卓越成就。
通州区教委小教科科长翟柳英进行总结讲话。她指出,此次活动是通州区以“运河思政”品牌课程建设为目标引领开展的横向跨学科、纵向跨学段整体育人的一次改革创新和生动实践。下一步,通州区将借助全学科协同、五育融合、家校社共育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深化“运河思政”一体化品牌建设。
这次跨学科大思政课程展示活动,不仅是对北京学校多年来思政教育创新实践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与教育同行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宝贵契机。未来,北京学校将继续以“运河思政”品牌课程建设为着力点,不断探索跨学段、跨学科融合的大思政课程实践的新模式,丰富课程内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教育体验,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