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翻金,校园奏响劳动教育丰收曲——北京学校开展“芒种”小麦丰收系列活动
芒种至,仲夏始。随着“芒种”的节气钟声敲响,北京学校“桃花源”劳动基地的金色麦田也迎来了丰收。这方由师生共同守护的田野,不仅是金黄的收获,更是学校践行劳动教育、体悟传统文化的生动课堂。
芒种开讲:节气里的麦田学问
值此“芒种”节气——这个寓意“有芒之谷可种,亦当收”的农忙时节,学校特别邀请农业专家走进校园,为同学们开启小麦丰收的第一课。报告厅内,专家以生动的语言,引领孩子们穿越小麦的生命周期,从破土青苗到金色麦浪,揭示每一粒麦子的成长密码。同时,专家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收小麦以及收获之后的制作方法。比如麦粒如何变身为面粉的奇妙旅程,更深入浅出地揭秘了传统麦芽糖的制作智慧,展示了麦秆编织的精巧技艺。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对收小麦的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表示要投入到收小麦的活动中。
俯身麦田:亲历粒粒皆辛苦
在劳动实践基地的金色海洋中,中小学部的同学们分组协作,开启了收获之旅。大家俯身于麦田,将成熟的麦穗小心收获。高年级同学动作沉稳熟练,低年级的孩子则热情满满,干劲十足。收获的喜悦与辛勤的汗水交织,麦田里洋溢着劳动的欢声笑语。晾晒场上,同学们体验着传统的打麦脱粒环节,看着金灿灿的麦粒如雨点般欢快蹦出,真切领悟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古训。每一粒归仓的麦子,都饱含着土地的馈赠与双手的温度。
巧思生妙物:从麦穗到餐桌与书桌
丰收的果实被孩子们珍重地带回家中,开启了充满创意的转化之旅。高年级同学在厨房里,精心熬煮的麦芽糖流淌着甜蜜的滋味,亲手研磨的面粉化身松软的面点,劳动的成果在舌尖绽放幸福。低年级同学的书桌前,灵巧的小手赋予麦秆新的生命——编织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扎结成质朴雅致的花束,粘贴成充满田野趣味的麦秆画。一捧平凡的麦穗,在童真与巧思中幻化出无限的艺术可能。
从“芒种”节气的知识启航,到麦田躬耕的汗水挥洒,再到创意转化的智慧闪光,这堂以大地为纸、麦穗为墨的劳动教育大课,让中华农耕智慧与节气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饱满金黄的麦粒,更是勤劳的品格、协作的精神、创造的喜悦以及对自然与传统的敬畏之心。当芒种的麦香融入孩子们灿烂的笑颜,劳动的深意与生命的力量已在心田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