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任务培养社会情感,一体化教研助力教学评价 ——龚亚夫老师指导北京学校英语教研活动
为了提高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英语学科教学水平,2021年3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龚亚夫老师一行莅临北京学校和人大附中通州校区,指导两校英语组小初高一体化主题教研活动。本次教研的主题为“设计表现性任务 培养社会情感能力”,分为课例展示、专家点评、专家讲座等部分。北京学校英语教师米佳和人大附中通州校区英语教师陈曦分别与一年级和“1+3”年级的同学们做课例展示,将社会情感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以表现性任务为活动形式,以过程性评价为评价方式。龚亚夫老师对课例进行点评,并以“课程深化改革背景下对英语教育的再认识”为题做专家讲座。本活动也是通州区运河计划领军人才程岚工作室教学研讨会。北京学校尹军副校长、程岚副校长出席,北京学校和人大附中通州校区英语组全体教师参加此次活动。
3月26日上午,随着熟悉的上课铃声,一年级的小朋友们迈入了北京学校小学部二层多功能教室,孩子们发现这个教室与平常教室有些不同:地上散落着揉成一团的学案,本该在桌子上的学具散落各处。原来,这是米老师“精心布置”的任务情境。孩子们一起复习课本里学过的词句,学习清洁整理的英文歌,一边唱着歌,一边共同行动起来。大家齐心协力,将“凌乱”的教室恢复了原样,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Time to Tidy Up”这一主题下整理教室的表现性任务。
(图| 米佳老师在一年级5班进行《Time to Tidy Up》主题的授课)
(图| 龚亚夫老师听课)
当日下午,陈曦老师与“1+3”年级的同学们进行整本书阅读后的阅读圈活动,师生共同探讨《Wonder(奇迹男孩)》这本书中的一个人物Jack。在假期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同学们课前认真思考,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联系现实产生的思考写在学案上;课上进行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完善想法;随后进行组间交流,用展板、口头汇报等方式剖析人物性格、找出文中情节依据、联系自己的生活、提炼总结主题意义。从Jack这个人物身上,同学们感叹人的多面性,也认识到共情的重要性。
(图| 初中1+3年级就《Wonder》进行课堂汇报展示)
(图| 陈曦老师说课)
龚亚夫老师对两节课例进行点评,并为老师们做题为《课程深化改革背景下对英语教育的再认识》的讲座。龚老师指出,英语学科能够培养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应立足大观念明确素养目标、依托真实情境设定学习任务、使用表现性任务评价学生能力。在设计时,可以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心理学等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全人”。
(图| 龚亚夫老师讲座)
龚亚夫老师的讲座,让老师们对于英语学科教学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与体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面,老师体会到语言学习是一个有机的过程,要包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鼓励学生在错误中成长。在课程目标的设计方面,老师们认识到应从育人目标和核心素养出发,体现教材、课程和学科价值。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老师们表示要在大观念的引领下将整合性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学主线,发挥英语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
最后,程岚副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指出英语学科的目标是让学生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育人价值是英语学科教学的大方向,社会情感能力对搭建小初高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她勉励老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紧跟教学观念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每一节课上让学习发生、让成长发生。
以本次教研活动为起点,北京学校英语组将继续探索基于大观念的英语教学设计,不断提升教学评一体化水平,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有增量、有收获。
供稿|戴寅竹
摄影|白月梅、英语组教师
审稿|李佳、杨阳
核发|刘锦震、徐良云
北京学校宣传号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