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飘香重阳里 传统节日美传承——北京学校二年级开展“中医药里的重阳节”研究性学习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的重阳节如期而至,北京学校二年级“中医药里的重阳节”研究性学习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本次活动立足“五育并举”,以“传承文化”为主线索,家校社三方联动,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创设任务式情境,帮助学生了解重阳习俗、中医药文化,并激发学生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爱国意识。
探究一:聚焦重阳 共话重阳
10月份,二年级各班通过班会课与学生“共话重阳”,学生在课前和家长一起搜集重阳节的资料,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课上和同学们进行分享,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索重阳节的兴趣。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对“重阳节里的中医药”这个主题提出问题,并分小组探究“重阳节里有什么中医药”以及“中医药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各班级还开展了“诗画颂金秋,浓情寄重阳”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利用早读时间记背重阳节主题的古诗词,了解古人如何过重阳节。利用周末时间绘制重阳节“家族树”,了解家族成员,并在课上开展重阳节知识竞答活动。学生通过以上活动,对重阳节和中医药文化有了初步了解。
探究二:遇见天坛 共情重阳
10月底,我校组织二年级全体师生开展了“九九重阳·遇见天坛里的秋天”外出实践活动,沿途寻找天坛里的秋天。重阳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每逢重阳节就会举办菊花大会,人们赴会赏菊。一路上,我们跟随着导游了解菊花知识,体验“投壶射礼”,制作重阳花灯,学生们彷佛一下子穿越到古代,效仿古人游天坛赏秋菊,切身感受古人如何过重阳。
探究三:茱萸飘香 共续重阳
重阳节历来有赏菊、吃菊糕、插茱萸的习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便提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过故人庄》一诗中提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然而孩子们对菊花和茱萸两种植物的了解甚微,菊花和茱萸作为两种中药药材,功能甚多。11月份,依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科技、科普的资源优势,北京学校将中医药文化引入校园,开设中医药文化融合课程,结合菊花和茱萸的中医药知识进行科普讲座,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通过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了解它们的功效,感受传统节日与中医药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体悟中华文化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智慧。
探究四:体验中医 共感重阳
11月底,二年级组在美术老师的支持下,开发了中医药画课程。在理解药效的基础上,回应了学生当初提出的“中医药可以做什么”这个问题。通过用玫瑰、姜黄、麦冬等六种颜色各异的中药材为重阳节图画上色的活动,让学生认识中医药,并提升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重阳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探究五:制作礼物 共情重阳
12月初,在通州中医院张家成医生的指导下,学生们认识了枸杞、菊花、决明子这三味中药,并在了解功效的基础上,填写医药档案,亲手配制杞菊决明子茶,作为礼物送给家中老人,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重阳祝福和敬老之心。
最后,学生们通过填写学习单,回顾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北京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从小尊老、敬老、爱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浸润在每个人的心田。
供稿 | 刘晨静 薛 畅
摄影 | 二年级组全体教师
审稿 | 李 佳
核发 | 刘锦震 徐良云
北京学校宣传号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