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大思政沙龙”成功举办
2025 年 2 月 27 日,北京学校组织 “大思政沙龙” 第一期研讨活动,与人大附中通州校区一起,共研思政教育创新与发展。两校全体道法和思政教师、数理科技领域教师代表参加,程岚副校长主持,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课程二室江峰主任亲临指导。
活动伊始,程校长依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要求,明确指出,学校计划举办“卓越杯”大思政育人能力比赛,旨在优化党组织领导的大思政课程群建设,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学生活动和党日活动“四位一体”分专题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随后,四位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进行了精彩的课例分享。高中思政教师商晨以《千年运河 绿色新生 ——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题,介绍了小初高一体化“运河思政”课程中的大运河生态治理课例。该课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采用体验式学习模式,根据小初高学生的认知差异设计不同教学任务,遵循“感知——体验——认同”的认知行为逻辑,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董雨晴带来《一河跨古今・千年文脉长 —— 传承中华文化》的课例分享,展示了小初高一体化 “运河思政” 课程中大运河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她借助项目式学习和 “阶梯式成长” 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成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者,系统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
高中物理教师孟南昆分享《电波不逝,信念永存》,这节课是物理与历史跨学科课程思政的成功探索。通过行前阅、行中探、行后享、享后研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在党史馆探寻与无线电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感受先辈精神,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升华。
小学科学教师高佳颖以 “瞧见・桥建・桥见” 跨学科课程为基础,分享了《大思政背景下小学 STEAM 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从桥梁结构解析到人文价值探究,构建了 “观察 - 实践 - 创新” 能力培养闭环,探索出 “大思政” 背景下主题式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新模式。
江峰主任对四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细致点评。他高度肯定了学校大思政课程群构建的“小初高一体化、思政贯通化、课程育人融合化”三大特色,他强调,“大思政” 要立足 “新阶段、新目标、新使命和新作为”,构建 “大思想、大政治、大文化、大德育、大育人” 格局,以思政课程为根本,课程思政为灵魂,通过“宽口径、大视野、深认识”,达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研讨环节中,思政学科教研组长杜英慧介绍了学校小初高一体化大思政课程群十大专题的选题背景。商晨、董雨晴和邱继贤老师分别结合所教教材内容和专业特长,分享了对第一个专题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的思考。生物学科教研组长路遥也分享了生物学科开展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参与活动的老师们纷纷表示,此次沙龙活动为他们探索小初高一体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提供了宝贵的示范与指导,让他们收获颇丰,为学校后续的思政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