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铸师魂,立德育新人 —2020-2021学年青蓝工程新教师培训课程“达心共情共成长”主题讲座
9月28日下午六点十分,在人大附中通州校区报告厅,人大附中本部刘秀清副校长为北京学校和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全体新教师、班主任和年级组长作题为“达心共情共成长”的德育主题讲座。这是“青蓝工程”系列讲座第三讲。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刘校长从信念与追求、规划与认同、如何做新时代班主任三个方面,为我们讲解如何立德树人,与学生达心共情、共同成长。
一是敦促新教师坚持理想信念、践行德育理念。教书容易,育人难。北京高校云集,历史人文底蕴丰厚之地,在这里,许多学生来自高知家庭,具有国际视野,家长普遍对学生发展有较高的要求。刘校长深刻分析北京教育环境现状,提出在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新教师必须要有信念、有追求,关注学生内在价值,成为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教师。
二是指导新教师规划职业发展、实现自我认同。在教学方面,刘校长鼓励新教师先站稳、再站高,先仿照,再创造,用认真、负责的态度,追求高质量教育,绝不甘于平淡。在德育方面,刘校长要求老师立志于培养有责任、有担当,能够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她还指出,新教师不光要在技术层面不断完善授课能力和提升专业素养,还必须实现自我认同,用高格局和长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学育人。
三是引导新教师做新时代班主任、与学生达心共情。刘校长与大家分享了工作中的丰富经历和宝贵经验,帮助新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了解班主任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发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学生建立达心共情的师生关系,实现通达心灵的高效沟通。同时,她还旁征博引,用论语解释达心共情的师生关系,用诗词鼓励新教师实干修身,用实践范例,为我们生动地讲解如何让德育活动成为师生情感的燃点,增强集体凝聚力。刘校长娓娓道来,提示新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法制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质提供丰富思路。
正如刘校长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教师是一份有重量的工作,是一份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份精细的工作。每位教师都应该以全方位育人为目标,全面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够不改初心,不断学习,不断创造,与学生共同成长!
最后,徐良云执行校长为此次讲座点评。他强调,教师是一份有重量的工作、一份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份精细的工作。作为教师,应当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希望在座全体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虚心好学、忘我拼搏,在北京学校的广阔平台上快速成长。本次讲座由高超副校长主持,程岚副校长参加讲座培训。
整场报告,老师们不仅专注倾听,还认真记录讲座中的所学所感。
感悟摘录
王老师:
听了刘校长的分享,我感悟颇深。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能够站上神圣的三尺讲台,必须对讲台怀有崇敬之情,只有备好课,才能安心地站上去。教师是一份传播知识和爱的职业,作为教师,最幸福、最光荣的事,就是能与孩子们心心相连。要成为一名好老师,我还要继续努力。
武老师:
教书容易,育人难。作为一名新教师,必须在初入岗位时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向师傅学习如何讲课、如何与学生相处,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每个学生。态度决定了我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杨老师:
做老师,一定要有信念与追求,要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作为班主任,要和学生共情,和孩子共同成长。面对北京的学情和学生、家长的期待,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做好职业规划,先站稳,再站高,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修身立德,不断成长。
吴老师:
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影响。刘校长用她充满爱的心灵、善于欣赏的眼睛和极富魅力的言辞打动了无数学生,也打动了我们。
供稿:袁明一
摄影:蒋 琪 白月梅
审稿:杨 阳
制作:王 浩
核发:刘锦震 徐良云
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京学校宣传号